Rechercher dans ce blog

Sunday, April 30, 2023

Sony Xperia 1 V 有可能成為 LYTIA 感光元件品牌首發裝置 - Yahoo奇摩新聞

Sony 預告將於 2023 年 5 月 11 日公布全新一代 Xperia 旗艦機,預期將會是 Xperia 1 V ;在預告短片中可看到 Sony 特別將感光元件與 Next ONE is coming 的標語結合,似乎預告感光元件與影像技術將會是產品重點,同時中國 Sony 官方社群還暗示將搭載 Next Gen Sensor ,種種跡象似乎暗示 Xperia 1 V 有可能是首發 Sony LYTIA 感光元件的產品。

Sony LYTIA 並非指全新的技術架構,而是做為取代行之有年的 Exmor 作為全新 Sony 感光元件品牌, LYTIA 在中國冠上「光喻」的名稱也意味著 Sony 希望強調 LYTIA 品牌在與光線相關的動態能有出色的表現,不過從本質上, LYTIA 也就是 Exmor 手機感測器的品牌重塑,技術仍將延續 Sony Exmor 的集大成。

目前還未能確認 Sony 是否會在 Xperia 1 V 的三個感光元件都使用 LYTIA 品牌元件,或僅有主元件使用 LYTIA 品牌產物,先前傳聞 Xperia 1 V 的主元件將採用 48MP 元件,另外兩個元件維持 12MP ,但由於 48MP 元件經過畫素合併後仍為 12MP ,若從行銷的角度 Sony 亦可能強調採用三個 12MP 元件,並額外提供 48MP 模式。

更多Cool3C文章
32張實拍告訴你 三井Lalaport北館任天堂旗艦店必買好物:超級瑪利歐馬克杯蓋組、斯普拉遁購物袋、星之卡比減壓球、免費遊戲期刊記得拿
台中三井Lalaport北館實拍踩點:每層必逛店鋪整理、任天堂和吉卜力官方專賣店、日本料理必吃

Adblock test (Why?)


Sony Xperia 1 V 有可能成為 LYTIA 感光元件品牌首發裝置 - Yahoo奇摩新聞
Read More

Saturday, April 29, 2023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 XFastest News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1.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XFastest News
  2. iPhone 配件「改口」 USB-C MFi 充電線及 EarPods 開始量產  PCM
  3. 為 iPhone 15 轉 USB-C 打頭陣 傳 USB-C EarPods 有線耳機大量生產中  UNWIRE.HK
  4. 和i15一起亮相?爆料客:蘋果將推出這產品  工商時報
  5. 在「Google 新聞」上查看完整報導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 XFastest News
Read More

戰幔揭開!手提新Console鬥好玩 - on.cc東網

手提遊戲機靜咗一排,數到近年較知名只有PS Vita及3DS。然而近期市場卻突然熱鬧起來,除咗VALVE及ASUS先後推出手提機,網上還盛傳PlayStation將於11月發表全新手提機,一時之間Handheld Console成為城中熱話,就算唔買都要留意,否則無話題!
強勁硬件 任玩Game Pass
ROG Ally由近年推出過不少電競手機的ASUS推出,機身只有608g重,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內置7吋FHD 120Hz觸控式屏幕,亮度達500nits,對比度1000:1,配合康寧DXC玻璃膜,進一步降低反光率,在戶外強光下畫面依然清晰。硬件方面它非常強勁,處理器是AMD Ryzen Z1,再搭載RDNA 3顯示卡,超大食的3A大作都應付到,另外又採用零重雙風扇系統,透過超薄散熱片及高密度的散熱管確保機身保持涼爽。搭載Windows 11作業系統,玩家可無限制地啟動包括Xbox Game Pass、Steam和EA play等不同平台的遊戲串流服務,配合16GB DDR5記憶體及512GB PCIe 4.0 SSD儲存裝置,有足夠空間裝Game之餘,亦能大大縮短載入時間,提供零延遲打機體驗!
完善布局 暢玩Steam
Steam Deck推出以來叫好叫座,這部由遊戲發行商VALVE研發的PC化手提遊戲機,最大賣點是可以暢玩Steam平台上數以千款遊戲,而且在AMD Zen 2 CPU、RDNA 2顯示卡、16GB RAM及最高512GB SSD強勁硬件幫助下,輕鬆執行最新的AAA遊戲。它的布局也十分正規,搭載7吋1,280 x 800屏幕、兩邊十字鍵、機背四按鍵、機頂LB/RB鍵,仲有兩個觸控板操作如Mouse般靈活。內置USB-C支援DisplayPort 1.4傳輸出,最高可輸出8K@60Hz或4K@120Hz畫面,介面同時支援45W充電,內置電池夠玩2至8小時。
巨人反擊 傳11月推出
面對市場挑戰,Game壇大佬PlayStation不敢怠慢,市傳正在開發一部手機遊戲機,最快於今年11月見街。新機開發代號為「Q Lite」,外形靈感來自Dual Sense手掣,只是中間切開再加入一個8吋屏幕,並支援自適應扳機和觸覺回饋功能。據知它需配合PS5才運作,原理是透過Remote Play來遙控打機,所以玩時需要接駁網絡,而畫面輸出在網絡穩定時有1,080p@60fps。

Adblock test (Why?)


戰幔揭開!手提新Console鬥好玩 - on.cc東網
Read More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 XFastest News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1.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XFastest News
  2. 為 iPhone 15 轉 USB-C 打頭陣 傳 USB-C EarPods 有線耳機大量生產中  UNWIRE.HK
  3. iPhone 15 系列專享!兩大配件投產,重點規格確認  DcFever
  4. iPhone 配件「改口」 USB-C MFi 充電線及 EarPods 開始量產  PCM
  5. 在「Google 新聞」上查看完整報導

iPhone 15系列換USB-C接口了!快充感人 - XFastest News
Read More

Friday, April 28, 2023

電影模式玩格調省後製工夫Sony 483克全片幅拍vlog神器- 20230429 - 副刊 - 明報新聞網

單看Sony ZV-E1機身,大家或覺得似曾相識。事實上品牌已推出過幾部格局相近的拍vlog相機,包括1吋感光元件的ZV-1、APS-C感光元件的ZV-E10,以及今次全片幅的ZV-E1。ZV-E1淨機連電池重483克,比之前以輕便為賣點的Sony A7C(509克)更要輕,特別適合既追求輕便,又對畫質有相當要求的拍攝製作,例如旅行vlog。

低像素高感光 15+級動態範圍

Sony數年前推出過被譽為「拍片機王」的A7SIII,今趟ZV-E1也擁有相若規格:有效像素1210萬,低像素換來高感光表現,靜止圖像的ISO擴展範圍為40至409,600,影片則為80至409,600。新一代BIONZ XR影像處理引擎,性能比上一代提升8倍,顯著加強靈敏度、漸變渲染、色彩還原、低噪表現等。ZV-E1能以10 bit 4:2:2格式錄製高質素的4K影片,最高拍攝4K 60p,並能透過Creators' Cloud提升至4K 120p,獲得流暢的5倍慢動作影像。而多達15+級動態範圍,讓用家能在各種光暗環境下捕捉自然影像,而不會失去高光或陰影細節。

對於後製苦手或懶人來說,ZV-E1的Cinematic Vlog功能便十分實用。用家可選擇不同的looks和moods效果來調節畫面色調和人像膚色,也可決定主體之間自動對焦切換的速度,配合寬銀幕長寬比(2.35:1)及在影像上下方加入黑色條紋,即時拍出電影感十足的效果。

Sony的對焦系統向來可靠,除了追眼追車追動物之外,今次新機更特別加強AI應用。例如運用主體形態數據來學習識別動作,藉着估算人體姿勢,從而分析身體、頭部和眼睛的位置,即使拍攝對象背對着鏡頭也能夠鎖定及追蹤。AI系統甚至能區分不同姿勢的多個人物,即使在最複雜的畫面中仍能實現可靠的追焦。相機亦配備多面孔識別功能,在拍攝團體照時自動調整散景,確保識別出來的不同面孔都對焦。

主體置中 呼吸補償對焦平滑

另一項新功能是人工智能影片自動取景,效果像是手機視像會議的人物置中功能。AI識別主體後自動裁剪畫面,讓主體保持在畫面正中間,即使主體不停走動亦毋須移動相機,AI會順暢地不斷調整構圖,非常適合拍攝採訪、音樂表演、烹飪等題材,以及是「自導自演」的YouTuber。呼吸補償功能則可抑制圖像偏移,保持視角一致,實現平滑的對焦效果。

防震方面,ZV-E1內置穩定單元和陀螺儀感應器,加上經過改良的演算法,達至5級穩定效果。相機的「動態主動模式圖像穩定」功能還能結合AI的主體識別技術,在手持拍攝過程中,自動將主體平穩地保持在畫面中央,讓拍攝者不用分心構圖,全力做好影片內容,難怪不少YouTuber稱之為新一代拍vlog神器。

■Sony ZV-E1規格

感光元件:1210萬像素全片幅背照式 Exmor R CMOS

屏幕:3吋側翻式觸控LCD

ISO:40至409,600(擴展)

儲存:SD卡

快門:1/8000s-30s

連拍:10fps

對焦點:425個(快速混合式自動對焦)

電量:約570張相片或140分鐘影片

其他:藍牙4.2、USB Type C、HDMI、3.5mm耳機插口、Mic-in

體積(淨機):121×71.9×54.3mm

重量(淨機連電池):約483g

售價:$16,990(淨機)/$19,490(機身連28-60mm變焦鏡頭)

查詢:2833 5129

文:JJ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Adblock test (Why?)


電影模式玩格調省後製工夫Sony 483克全片幅拍vlog神器- 20230429 - 副刊 - 明報新聞網
Read More

ROG Ally 先行評測:跨平台遊戲自由選,輕量級好手感 - 雅虎香港新聞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感覺在任天堂 Switch 開了個頭之後,愈來愈多的手持遊戲裝置推出市場。在這當中有主打雲端的 Logitech G Cloud、主打 Android 遊戲 Razer Edge,也有預載自家系統,香港也能買到的 Steam Deck,讓硬核玩家都可以隨時隨地遊玩遊戲大作。但最新加入戰團的華碩 ROG Ally,無疑是目前諸多競爭者中最強力的挑戰者 — 這電競品牌在硬體上的造詣經常都讓小編感到驚艷,那首次挑戰主機的他們又有什麼表現呢?我們在正式發表之前來一次實測!

設計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在我們早前的動手玩中已經有過一次外觀的描述,這回我們就快速簡略過場。ROG 是一台有著 7 吋 1080p 螢幕的 Windows 裝置,兩側為 Xbox 手把佈局的控制區,官方強調設計「合手合掌合指掌控體驗」,小編的掌心確實能包緊那圓弧的手柄,表面還有三角形的防滑坑紋,手感非常好。緊握時也不會感到手把過大、手指能自然地放在上面,這都有得益於兩側邊緣那講究的 14 度斜度:中指也剛好夠扣到機背的兩個 M1、M2 扳機;食指能扣到兩側肩鍵;拇指能夠輕鬆在正面的搖桿和十字鍵之間來回,整體手感都相當舒適。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叫人最驚訝的是其重量,609g 的機重看似平凡,不過配重得宜,所以即使是機身有著一定面積的裝置之下是相當輕巧。不光是比 Steam Deck 的 669g 更輕,而且考慮到這是一台 Windows 裝置,這種反差更是明顯。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Ally 機頂有著帶指紋辨識功能的電源鍵、狀態顯示燈、音量鍵、兼容 ROG XG Mobile 顯卡規格的 USB-C,以及兩個大大的吹風口。在遊戲時,這兩個吹風口都會有明顯的熱風吹出,可見處理器的效能以及內裡散熱系統的效率。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螢幕兩側會有四個小小的倒角按鍵,分別用於呼叫出裝置設定、Armoury Crate 遊戲中心、功能單和檢視模式。往下就有立體聲喇叭格柵,別看這平平無奇,在 Dolby Atmos 聲效加持下,音量相當足夠,而且有著極具包圍感的遊戲聲音,非常過癮。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兩顆搖桿都有 RGB 燈效,可以透過 Armoury Crate 來進行按鍵配置、震動回饋、搖桿敏感度、Aura Sync 燈光等等設定。是的,當運行著支援搖桿震動反饋的遊戲,像是 FPS 射擊遊戲,Ally 也會有相當擬真的震動效果出來,是完全比照遊戲主機的體驗。

相對於 Steam Deck、Razer Edge 等對手,ROG Ally 還有在機背多花心思,除了有「敗家之眼」形狀的散熱孔之外,還在中間有一道虹彩的反光裝飾帶,增添設計感。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螢幕、音響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是用上 7 吋 1080p 120Hz IPS 觸控面板,支援 AMD Adaptive Sync 技術,且有 1,000:1 對比度、sRGB 100% 和 500 尼特的顯示規格,在芸芸手持主機之間,僅次於 Razer Edge AMOLED 螢幕的高規格。

Ally 的螢幕在實際觀賞時是非常清晰,這要歸功於帶 DXC 塗層的玻璃 Gorilla Glass Victus,官方表示透光率高達 99%。在一般室內遊玩時都能清楚看到內容,但在戶外遊玩時比較遜色,像是小編通勤時打算在公車上玩一陣子,但旁邊大太陽直射過來就會反光。

硬、軟體配合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做為一台 Windows 主機,ROG Ally 是相當完整,搭載著全新推出的客製版 Ryzen Z1 系列 APU,採用了 4nm 的製程、Zen 4 架構與 RDNA 3 內顯,搭配 PCIe Gen 4 的 SSD、LPDDR5 的記憶體,並有一個最高傳輸速率 312 MB/s 的 UHS-II microSD 卡槽。所以除了螢幕小了一點點之外,大家是可以把 Ally 當作一般小 PC 來運行常用的 Windows app,像是 Spotify、Netflix 等娛樂 app,Office 套件當然也是可以的。

ROG Ally 支援 WiFi 6E 連線,剛好小編家裡也升級了路由器,在下載今天動不動就逾百 GB 的遊戲時更能穩定、快速地完成,當然這也關係到對方伺服器的速度。同時有讀者已經在問,為什麼 Ally 沒有 5G 支援呢?ROG 方面就指出,在 Wi-Fi 環境下的遊戲體驗仍然是比較好的,而且也有著續航力的考量。是說,雖然今天在香港的 5G 網路舖設也算是完善,但不時還會有收訊不良的問題,如果是在硬核的 PvP 對戰中一邊移動一邊遊玩,中間因為收訊不好而掉線,相信隊友們並不會輕易原諒你。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在使用 Ally 時,能夠按下螢幕左上角的快速設定鍵,像是 Android 手機一樣立馬更改裝置的效能模式、螢幕解析度、亮度,非常直觀。以小編的經驗,中間的「效能模式」都能夠支持著本機上遊戲的需要,當然這是個人有著討厭散熱風扇的嘈音的前提下的想法,如果追求最佳效能就一定是直接開啟最高的「極速模式」。

前文已經多次提及過的 Armoury Crate 遊戲中心,基本上就是大家使用 Ally 時的預設介面,因為所有遊戲相關的功能,包括遊戲庫、裝置設計等都整合在這裡。而且雖然 Ally 是一台 Windows 11 裝置,但要在這個小小的 7 吋畫面空間上以觸控和搖桿來操作 PC 介面,還是比較辛苦的。

遊玩體驗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因為 Ally 是一台 Windows 11 裝置,所以大家能在 PC 上玩到的遊戲都能在上面運行,不管是 Steam、Xbox Game Pass(以及附送的 EA Play)、Epic Game Store 等等,甚至是能安裝 Google Play Games 桌機版來玩 Android 遊戲。因此目前市場上,在選擇遊戲時最具彈性的,必然是 ROG Ally。不過 Windows 系統會出現的應用程式兼容、神秘的意外關閉等,也是會在 Ally 上出現,這也是平台本身的「特色」,不過 PC 玩家應該都習慣了吧。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小編分別在 Xbox Game Pass、Steam、Google Play Games 都下載了一些遊戲,像是《FIFA 23》、《Halo》、《街霸 6》、《人中之龍 7》、《崩壞 3rd》等,這些本來就有針對遊戲手把而設計操作的遊戲,或是搜尋時加入「控制器遊玩」的過濾條件,遊玩感覺都非常順暢。如果偏要挑骨頭,就是《FIFA 23》還是比較適合在大電視上玩,在小螢幕上看足球員的名字都有點尷尬。

總結

ROG Ally 先行評測
ROG Ally 先行評測

這回 ROG Ally 的先行評測是寫在仍未得知價位的情況之下,所以單純只有考慮其遊戲體驗。小編認為 ROG 或是說 ASUS 是再一次展現他們在硬體設計上的強大技術力,拿出了一個有很好操作體驗的主機。選用 Windows 平台也是一個相當好的方向,畢竟微軟也在大力推動 Xbox 遊戲生態,能夠讓玩家自由選擇要玩遊戲平台、不會受限,ROG 只要專注於硬體表現,以及設下一個漂亮的定價就可以了。

因此 ROG Ally 對於習慣以用遊戲手把來玩 PC 遊戲的玩家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行動款裝置,能在通勤、旅遊時都繼續玩主機級作品,不需要把完整的主機搬出來。只是喜歡玩鍵盤、滑鼠操作的類型,像是《AOE》、《The Sims 4》之類的,手持遊戲機就不能滿足這群玩家了。

Adblock test (Why?)


ROG Ally 先行評測:跨平台遊戲自由選,輕量級好手感 - 雅虎香港新聞
Read More

Wednesday, April 26, 2023

配備SD7+ Gen 2!POCO F5 將於5 月9 日海外發佈 - Now 新聞

【MOBILE】早前在網絡有不少產品資訊流傳的小米旗下品牌 POCO 手機 F5 跟 F5 Pro,較早前經官方證實,將於 5 月 9 日舉行全球發佈會。

據 POCO 在其 POCO Global 全球官方推特帳號發言,確認旗下手機新作 POCO F5 跟 F5 Pro,將於香港時間 5 月 9 日晚上 8 時舉行的全球發佈會上正式面世。

而 POCO 印度方面的 POCO India 官方推特帳號,就在發佈會宣傳短片上,展示了近似同廠另一品牌手機 Redmi Note 12 Turbo 的 2+1 排列機背三鏡設計。

綜合現有資訊,或為 Note 12 Turbo 衍生機型的 POCO F5,同樣配備了高通中高階 5G 晶片組 Snapdragon 7+ Gen 2,如衍生作消息屬實,則 F5 或將用上 6.67 吋 AMOLED 螢幕、6,400 萬像 OIS 三鏡、5,000mAh 電池及支援 67W 閃充等功能。

資料來源:POCO(Global、India)

Adblock test (Why?)


配備SD7+ Gen 2!POCO F5 將於5 月9 日海外發佈 - Now 新聞
Read More

Tuesday, April 25, 2023

【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Scribe功能更新直接從Microsoft Word發送文檔- 香港經濟日報- 即時新聞頻道- 科技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Scribe功能更新直接從Microsoft Word發送文檔- 香港經濟日報- 即時新聞頻道- 科技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
【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Scribe功能更新直接從Microsoft Word發送文檔- 香港經濟日報- 即時新聞頻道- 科技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
Read More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ezone.hk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Read More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ezone.hk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Read More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ezone.hk
網友着 Midjourney 生成「女生玩 PS5 很開心」圖片 結果極為慘不忍睹 - ezone.hk
Read More

《決勝時刻》桌遊2024 年到來 - Engadget 中文版

Call of Duty: The Board Game

Arcane Wonders/Activision

你很快就能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體驗《決勝時刻》(Call of Duty)裡的戰鬥了。動視日前宣布與 Genuine Entertainment、Evolution 及桌遊發行商 Arcane Wonders 達成合作,一同打造全新的《決勝時刻:桌遊》。關於這款作品的細節還未被公開,但據稱它會帶來融快節奏對戰、策略、戰術計畫於一體的玩法。在遊戲中你將可以使用機能和武器,而且有多種地圖、模式可供選擇。

本作預期從今秋開始在 Kickstarter 上預售,正式發售時間是 2024 年。

Adblock test (Why?)


《決勝時刻》桌遊2024 年到來 - Engadget 中文版
Read More

Monday, April 24, 2023

TOUGH !! 10Gbps、軍規三防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 - 電腦領域

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


TUF Gaming A1

 

 

想搵一隻實淨、跌極唔爛又防水防塵嘅 M.2 SSD 外接盒 ? 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可能是個最佳選擇,整個外接盒均採用鋁金屬材質制作,厚重的金屬外殼不俗提升了散熱表現,更通過了MIL-STD-810H 516.8 Procedure IV 軍規防跌落,要求由 1.22 米摔落堅硬的地面時,電子設備必需仍能正常使用,同時加入了防水防塵結束並通過 IP68 認証,可以在 1.5 米浸半個鐘也不會有事,想整爛佢真係無咁易。
TUF Gaming A1

TUF Gaming A1 採用了鋁合金擠壓成型加工,厚重的外殼為 M.2 SSD 提供保護及散熱作用,鈦灰面表面採用陽極化噴化處理,正面具有立體的 TUF 標誌,加入橫坑紋理以提升散熱面積及加強防滑,背面則印有 TUF GAMING 文字 Logo,頂端設有扣孔可以配搭匙扣及或爬山扣,外觀設計非常具軍用質感。

 

 

TUF Gaming A1TUF Gaming A1

 

 

規格方面,尺寸為 125.28mm x 54.27mm x 13.3mm、重量約 142g,正面具有一顆白色 LED 指示燈,底端設有一組 USB 3.2 Gen2 Type C 接口,提供最高達 10Gbps 的資料傳輸讀寫速度。

 

TUF Gaming A1

包括盒內除了 TUF GAMING A1 SSD 外接登本體外,同時附連 1 條 USB Type-C to Type-C 傳輸線、1 支六角工具匙及 1 本安裝使用說明書。

 

 

 

Realtek RTL9210B SSD Bridge 晶片

TUF Gaming A1

▲ 拆開 TUF Gaming A1 內部結構

拆開外殼後,可以看到 TUF Gaming A1 內部設有 1 組 M.2 SSD 介面,支援 M.Key 2230/2242/2260/2280 尺寸的 PCIe / SATA M.2 SSD 產品,為了提供更佳的散熱效果,預附了高效導熱墊令 SSD 元件熱力能直接傳導至鋁金屬外殼。

 

TUF Gaming A1TUF Gaming A1

▲ Realtek RTL9210B-CG SSD Bridge 晶片 ▲ 支援 M.Key 2230/2242/2260/2280 尺寸

 

 

主控制器採用了 REALTEK RTL9210B-CG SSD Bridge 晶片,支援 USB 3.2 Gen 2 to PCIe Gen3 x2 / SATA  橋接功能,支援最高 10Gbps 傳輸速度,性能優異、相容性佳,支援 UASP(USB Attached SCSI Protocol)傳輸架構,讓 USB3.0 也能像 SCSI 傳輸協定的方式傳輸資料,不需等待上一筆資料傳輸完成後再進行傳輸資料的動作,並改善了在 CPU 的使用率、數據延遲及等待時間。

 

 

通過 IP68 防水防塵認証

 

 

TUF Gaming A1TUF Gaming A1

▲ 內部與 USB 端子均設有矽橡膠防水圈

 

 

TUF Gaming A1 其中一個賣點是通過 國際防護等級認證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 (IEC 60529)規範的 IP68 等級認証,IP6X 是指固體防護能力,代表它完整密封可完全阻擋任何灰塵入侵裝置,IPX8 是指液體防護能力,代表可以在靜止的 1.5 米深的清水內浸泡 30 分鐘的防水能力。

 

 

 

這次我們找到一個淺水池作測試、水深大約 50cm,浸泡了大約 5 分鐘後 TUF Gaming A1 M.2 SSD 仍能運作正常。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IP68 是以靜止的 1.5 米水壓的清水作標準,這些淺水池其實加有氯氣、消毒水其實會損害 USB-C 的金屬端口,長時間泡浸會導致端口氧化,也不要拿它去用水柱、蓮蓬頭淋浴沖洗啊,IP68 是水下型保護並非防噴射啊。

 

 

MIL-STD-810H 軍規防跌落

 

TUF Gaming A1 另一個賣點是通過 MIL-STD-810H 516.8 Procedure IV 軍規防跌落,很多人一聽到軍規就會聯想到坦克那麼堅固,實際上 MIL-STD-810H 是有很多不同的標準同細項,這次是 516.8 Procedure IV 是針對電子產品的軍規防跌落,它是模擬軍人將電子產品掛扣在腰間時不小心跌落在堅硬的表面,在 1.22 米高度下、正反兩面、4 個側面、8 個角及 12 個邊,在不多於 5 個樣本中完成 26 次跌落測試,電子設備必需仍能正常使用。

 

 

 

 

這次我們找到一個非常硬的地面,單一樣本約 1.5 米高向外大用掟落地下 5 次,雖然外殼有明顯損傷但 SSD 仍能正常使用。

 

 

 

散熱測試︰

 

 

散熱測試採用 WD Black SN850 512GB NVMe SSD,SN850 是出了名的熱,對比 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正常使用與不關散熱上蓋裸跑的溫度差異 ,閒置 15 分鐘兩者溫度相差 6°C,執行 AIDA64 Stress Disk Test 10 分鐘,可以看到 SSD 溫度可以相差 15°C。

 

 

 

ATTO Disk Benchmark 測試︰

ATTO Disk Benchmark 是由 ATTO 公司推出的磁碟性能測試工具,該測試採用 256MB 資料大小,把資料的大小按 0.5K 、 1K 、 2K 倍數增加至 64MB,測試不同文件大小對磁碟寫入的速度影響,測試結果採用柱狀圖形表達。它採用順序寫入的方式測試磁碟的最佳讀寫能力,是現時業界標示產品最高性能的理論值基準測試。

 

 

TUF Gaming A1

 

 

Cooler Master Oracle AIR 是採用 USB 3.2 Gen 2 規格,最高傳輸速度為 10Gbps,無論使用多快的 M.2 SSD,讀寫性能瓶頸都落在 950~1050MB/s 水平,ATTO Disk Benchmark 測試錄得最高 1006.39MB/S Read、984.62MB/s Write。

 

 

CrystalDiskMark測試︰

CrystalDiskMark 是一套由日本人 宮崎 典行 (Hiyohiyo) 開發的磁碟測試程式,提供磁碟連續讀寫速度測試及不同佇列深度 (Queue Depth) 的 4K 隨機多工讀寫性能測試。

 

TUF Gaming A1

 

 

透過 CrystalDiskMark 8.0.4 版本進行測試,Cooler Master Oracle AIR 的連續讀寫 Q8T1 速度分別為 1,038.91 MB/s Read、1,016.62 MB/s Write;連續讀寫 Q1T1 速度為 847.07MB/s Read、869.42 MB/s Write;4K Q32T1 隨機多工讀寫速度為 154.15 MB/s Read、162.77 MB/s Write;4K Q1T1 隨機多工讀寫速度為 39.30 MB/s Read、48.94 MB/s Write。

 

 

AS SSD Benchmark 測試:

AS SSD Benchmark 同樣是現時業界測試 SSD 的主要基準之一,在不使用系統內存加速為前提,透過測量讀取及寫入 1GB 的大型檔案去測試 SSD 各方面的讀寫效能與速度。

 

 

TUF Gaming A1

 

 

Cooler Master Oracle AIR 於 AS SSD Benchmark 的性能基準得分為 725,其中讀取表現得分為 275 、寫入表現得分為 301,而佇列深度數值為 64 的 4K 隨機讀寫效能為 151.07 MB/s Read 及 164.32 MB/s Write。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

Anvil's Storage Benchmark 是一套專業的磁碟性能測試軟體,其內建了 IO Threaded 測試程序,可分析磁碟 4K 32 佇列深度的多工讀取、寫入及混合讀寫的 IO 性能。

 

 

TUF Gaming A1

 

 

TUF Gaming A1

 

 

TUF Gaming A1

 

TUF Gaming A1

 

 

主要受限於 USB 3.2 Gen2 介面的瓶頸限制,連續讀取性能大約在 950~1000MB/s 之間,連續寫入性能則為 850MB/s~950MB/s 之間,4K 隨機讀寫是考驗 Realtek RTL9210B-GC 的處理能力,4KQD16 讀寫性能大約在 39,000~42,000 IOPS,以 USB 外置儲存盒來說表現十分合格。

 

 

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

售價︰HK$438
查詢︰ASUS Hong Kong (3582-4770)

 

 

編輯評語︰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賣點就係堅固、三防,對於帶出街嘅用家,最怕就係唔小心跌一跌落地,然後壞咗咩 DATA 都無晒,呢隻通過 MIL-STD-810H 516.8 Procedure IV 軍規又有 IP68,小編都掟成咁都無事,而且厚重嘅鋁金屬散熱表現一流,HK$438 買個安心抵畀啦。

 

 

文: John Lam/評測中心

Adblock test (Why?)


TOUGH !! 10Gbps、軍規三防ASUS TUF Gaming A1 M.2 SSD 外接盒 - 電腦領域
Read More

天文研究者在銀河系發現“老煙民”和“新生兒”恆星--經濟·科技--人民網 - 滾動--經濟·科技--人民網

人民日報報系 旗下網站 創新服務平台 小字號 新華社倫敦1月31日電(記者郭爽)刊發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研究顯示,一個天文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一批過去難以見到的恆星,其中包括靠近銀河系中心、綽號為“老煙民”的新型巨大老年恆星,以及數...